close

  視頻:臺灣“核四”風波再起 絕食抗衝突不斷  來源:東南衛視
  中新網4月25日電臺灣《聯合晚報》社論稱,從服貿協議爭議到核四風暴,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面對社會抗爭而應接不暇。這些議題看來五花八門,但說到底,其實都牽涉了臺灣的發展選項。社論指,從清境民宿到核四議題,後遺症的輕重緩急程度雖然不同,但一以貫之都是“要錢”還是“要命”的問題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這兩天臺灣交通部門公佈了新的重大公共工程方案。針對籌劃已久的北宜直通鐵路,交通部門終於核定了避開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方案二。從“正方”的角度看,臺北至宜蘭、乃至整個花東地區的行車時程縮短,載運量提高,可實踐全台“一日生活圈”的概念。
  但從環保、工程難度、投資收益的角度,這項計劃仍不免受到質疑。值不值得花近500億經費,達到縮短38分鐘車程的效益,卻要冒著重蹈雪隧工程困頓的危險,打通長度超過20公里的新隧道,以建造北宜直通鐵路?現在臺灣任何重大公共工程,都會受到這種正反雙方爭辯利害得失的議論,類似爭議已不知凡幾。以往視為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的衝突,而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將此定位為生活態度的選擇。
  從清境民宿、“國光”石化到核四議題,後遺症的輕重緩急程度雖然不同,但一以貫之都是“要錢”還是“要命”的問題。“看見臺灣”這部電影提醒了很多人註意這種兩難,所以江宜樺一度下令彙整檢討全台各地過度開發的情況,可惜雷聲大雨點小。現在“政府”陷於核四風暴,各項民生相關的施政更是無暇顧及了。
  但以北宜直鐵為例,在島內土地規劃的層次,到底要如何定位花東地區的前景,是否仍依循西部發展的模式?如何與臺灣轉型為“觀光大島”的思維相連結?而在行政效率與資源使用效益的層次,中央和地方政府向來不離“砸錢改善硬件”的手段,但目前臺鐵的組織與經營運作,真的讓東線鐵路已充分發揮目前的總體運量了嗎?花東鐵路電氣化已在去年底完工,現正進行列車測試,是否應待全線通車後的評估,再與北宜直鐵合併考慮效益?
  多花錢於硬件,蓋得多蓋得大,不是正辦。土地環境資源脆弱且有限的臺灣,需要更用心、更有智慧的保護式經營。“看見臺灣”種下的種子在很多民眾的思維里發芽,希望“政府”官員能有不一樣的眼光能看見臺灣的前途選項。  (原標題:台報:臺灣砸錢蓋硬件到底是要錢還是要命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13cjqs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